网站首页 > news > 正文
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室赴黄河三角洲开展现状调查
添加日期:[2022/6/2 10:50:05]
文章录入:
浏览次数:[2060]
字号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为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环境现状,2022年5月24日到5月25日,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室赴东营黄河三角洲进行现场采样,并就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碳汇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刻阐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作出了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应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大局和全局中综合考虑,按照源头防治、产业调整、技术创新、新兴培育、绿色生活的路径,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针对黄河下游生态流量偏低、河口湿地萎缩、水沙关系不协调等突出问题,根据黄河下游滩区用途管制政策,因地制宜退还水域岸线空间,开展滩区土地综合整治,保护和修复滩区生态环境。加强黄河下游湿地特别是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推进防护林、廊道绿化、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同时针对黄河三角洲近海沿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等内容。在“双碳”目标下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不仅是单纯应对气候变化,而是降碳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协同推进。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逻辑发生深刻改变,迈上一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之路。





本次调研采样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对象,选取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天然芦苇、盐地碱蓬、柽柳灌木等三类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类型覆盖土壤,研究湿地中AOM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以硫酸盐还原菌为基础,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中以SAMO为主的微生物功能菌群的时空差异性、不同植被覆盖下SAMO微生物的特征功能基因,对黄河三角洲AOM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探究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学计量特征;辨析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黄河三角洲植被恢复的生态作用及意义。调研黄河三角洲植被生长状况,研判碳汇潜力。本次调研对于保护黄河下游生物多样性,调控湿地碳氮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滨海湿地降碳与增汇途径,同时对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降碳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协同推进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 郭贝贝)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