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news > 正文
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室赴黄河三角洲开展生态环境调研
添加日期:[2022/11/15 9:29:58]
文章录入:
浏览次数:[1009]
字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刻阐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稳定发展,中心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室师生于2022年11月1日至11月2日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进行野外采样,并就生态环境现状、近海岸带氮循环和底栖有孔虫特性等情况进行调研。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处于海洋和陆地的交错地带,具有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的海岸带系统。海岸带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它可作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窗口”以映射水文环境变化情况。底栖有孔虫可长期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对海洋污染响应迅速,特定有孔虫属种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物种。同时部分属种能够存储高浓度的硝酸盐,并具有完全反硝化的能力,对海岸带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探讨底栖有孔虫组合在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氮循环中的作用,对于完善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导师李青与21级研究生黄树杨在野外采样


本次野外采样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采集潮间带沉积物,以研究底栖有孔虫时空分布,鉴定储存大量硝酸盐的底栖有孔虫属种,探索底栖有孔虫群落的反硝化机制为基础,弥补了黄河三角洲氮循环研究的空白。同时,探讨底栖有孔虫对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对特定区域的指示作用,对生态环境的生物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并研究底栖有孔虫、盐碱植被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探寻有孔虫的代谢策略。此次调研将促进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底栖有孔虫的理论研究,为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提供新思路以及对促进海岸带氮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 郭贝贝)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