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news > 正文
化药学部科研人员赴黄河三角洲开展秋季生态调查
添加日期:[2023/11/8 16:45:57]
文章录入:
浏览次数:[359]
字号

黄河三角洲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区域,建立该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系统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生态系统趋势预测模型对于黄河经济流域的生态经济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为了响应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研究计划,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部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室于1030日至31日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海岸带进行生态环境调研和采样实验样品。

近年来,环渤海的辽东湾、天津近岸、黄河口和莱州湾近岸沉积物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均呈现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东营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和炼制工业基地,分布多个海上采油平台,加之海上交通运输发达,石油污染是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主要环境风险之一。底栖有孔虫个体小、运动缓慢、生命周期短、物种丰富和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这些特点使得这一壳质真核生物被广泛用于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与评估。利用有孔虫作为环境指标对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建立该区域的生态预警系统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底栖有孔虫体内能够储存高浓度的硝酸盐和进行完全的反硝化作用,这对于生源要素氮循环的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本次野外调研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为研究区域,调查距离黄河口远近的环境特征,分析海岸带沉积物石油类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研究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底栖有孔虫组合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室内活体培养实验探讨有孔虫外壳畸形率与石油污染的响应关系,并通过定量实验初步建立黄河三角洲近海环境的生态预警区间,对比属种形态特征与基因特征分析石油类污染物对有孔虫储存硝酸盐的内在关系。同时,研究团队还发现,受盐度和pH值的影响,距离黄河口的不同区域的赤碱蓬生长存在明显区别,该团队的研究对于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划具有借鉴意义。(通讯员 郭贝贝)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