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news > 正文
查尔斯·麦凯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添加日期:[2024/4/10 14:50:43]
文章录入:
浏览次数:[1192]
字号

近日,来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药学院的名誉院长查尔斯·麦凯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理论进展。该团队通过对门静脉循环系统内代谢产物的深度探究,揭示了肠道细菌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在门静脉循环中存在显著的高浓度现象,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免疫基调”理论,为解析肠道菌群如何调控免疫系统进而影响西式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




该研究成果以“High metabolite concentrations in portal venous blood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microbiota effects on the immune system and Western diseases”为题,成功发表在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AAAAI)旗下顶级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其影响因子高达14.2分,标志着我校(院)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对于维护肠道健康、强化肠道屏障功能、抗炎反应及促进免疫细胞分化等生理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团队特别关注到,在连接肠道与肝脏的门静脉循环系统,尤其是在结肠肠系膜小血管中,短链脂肪酸呈现出异常高的浓度。进一步实验表明,仅仅短暂采取低膳食纤维饮食,就足以显著降低门静脉循环系统内的短链脂肪酸浓度。据此,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免疫基调”理论,认为在免疫细胞经门静脉系统循环过程中,会被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驯化”,而短链脂肪酸的缺乏可能会引发免疫细胞向炎症性偏移,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激活不足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作用丧失所致。这种炎症性免疫细胞随后迁移至肠道以外的外周器官,如大脑、肺和肾脏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诸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西式慢性疾病的发生。

此项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更为揭示西式慢性疾病的发病原理提供了崭新的理论依据。论文的第一作者王泉博博士强调:“本次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中的免疫细胞介导,对机体外周器官生理机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可能性,为预防和治疗西式慢性疾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路径。未来,我们的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挖掘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深层次联系,推动短链脂肪酸相关药物的研发,以期在人类健康事业的道路上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此次科研突破再次彰显了我校(院)在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地位和持续创新能力,也预示着我校将在推动全球健康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通讯员 梁禄)


share: